二是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听证,或者申请人请求听证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组织听证。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多有探讨。对社会参与,不能作狭义的理解。
在实际解决行政纠纷的多元途径中,并没有实现大复议、中诉讼、小信访的理想格局。2008年《通知》要求积极探索完善行政复议体制。鉴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目前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可以继续采用试点中在行政复议机构中设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办公室的形式,将其隶属于行政复议机构,待未来条件成熟时完全独立成为政府的行政复议机构。在行政复议委员会完全成为政府独立的复议机构之前,需要明确哪些案件必须经由行政复议委员会审理。摘 要:为解决长期以来行政复议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实践中比较早地推行了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
解决这些制度性问题的出路在于,通过修订《行政复议法》,将行政复议委员会作为重要内容入法,使行政复议委员会获得制度性支持。司法部的《征求意见稿》第62条则规定,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案件以及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案件,可以提请行政复议委员会咨询,复议申请人也可以向行政复议机构提出将案件提交行政复议委员会咨询的请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担负领导职责的党组织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党的领导事项千差万别。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党内法规指引着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选择。要进一步增强制度的集成性集约性,统筹推进中央与地方、实体与程序、主体与配套等各类建章立制工作,使得各层级各方面制度相辅相成、一体发力,探索通过法典化等形式解决制度规定交叉重复、叠床架屋等问题,实现瘦身健身。在这个意义上,党内法规既是经验的凝结、实践的产物,也是意志的体现、思想的结果,它是党的指导思想之道以制的方式呈现。
既要有实体性规范又要有程序性规范,以保证党的工作活动兼具实体理性与程序理性。以上十个坚持,全面阐述了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党的建设和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社会自治制度体系。又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把握好党组织与非党组织关系,特别是党政关系,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国家政权机关等非党组织依法依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四、坚持量身定制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以完善两个维护制度保障为首要政治任务,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谋划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本身,必须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因为制度改革的任务就是改掉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而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有的是悠悠然,看不到制度供给的空白缺项短板弱项,对实践急需群众热盼的制度需求熟视无睹,建章立制慢腾腾,久拖不立、久议不决。
(46)主要包括: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科学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等等。党内法规作为明文规定,其所确定的各种行为规范标准和纪律要求皆是以法规文本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法规文本本身应当具备形式要件,符合形式理性要求,据此明确表达制定者意图。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09页。有时容易混淆立规目的,将价值层面的立规目的与具体的立规目标特别是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混为一谈,造成立规目的的矮化或者遮蔽。
三是有的制度规定动机不纯、利用道理。立规用语应当庄重大气,以彰显党内法规严肃性权威性。
这就要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坚持统揽四个伟大,坚持立足新时代推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保障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战略保障等建章立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证。强调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党规之治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指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党内法规达到治的状态,这个治,除管党治党这一核心要素外,还涉及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以及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在立规概念使用上,要区分使用专用概念与通用概念,种概念与属概念,普遍概念与单独概念,实体概念、性质概念与关系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避免造成词不达意、语义错乱。制定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党内法规,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进言之,在国家治理活动中,党内法规之于国家法律以及其他社会规范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凡是涉及创设党组织职权职责、党员义务权利、党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只能由党内法规作出规定。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之治就不可能实现中国之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没有党规之治就不可能把我们党治好建强以扛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党内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旦沾染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恶习,就难免会造成党内法规带病出台,产生不正确的错规、不合理的怪规、用不好的笨规、没有用的死规,导致党内法规运行出现束之高阁地不转、徒劳无益地空转、违反规律地乱转,造成制度不足与制度剩余并存,掉入制度陷阱、迷失于制度丛林,这无疑会妨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
那么,指引着党内法规制定和实施的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不过,由于党内法规姓党,肩负保障政治大局重任,具有两个重大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居中枢,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这就使得它在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上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
进言之,我们制定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健全各个制度板块,完善整个党内法规体系,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从而使得党内法规体系系统性制度化表达党的指导思想,进而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式推动党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在把握党规与国法关系特别是研究确定党内法规调整范围时,要警惕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
四是根据政治大局要求确定党规之治要素,把政治考量贯彻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加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摆在第一位的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汲取真理力量以赋能党内法规。在规范权限维度上,属于中央事权的应当制定中央党内法规,属于部门和地方事权的可以制定部委党内法规和地方党内法规。我们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集中体现为党的十九大明确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章确定的党的建设五项基本要求。
二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立规活动,看似是在发明规则,实则是一个发现规律并以制度化形式表达的过程。
百年来,我们党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集中体现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总结归纳的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它们凝聚着来之不易的规律性认识,遵循规律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必须运用好发展好十个坚持(30)。因此,科学确定党内法规调整范围,应当放眼整个治理体系找准党规之治坐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为则必为不该为则决不为,科学把握党内法规与其他制度的分工协作关系,既要避免缺位缺席,又要力戒越位越界,在合适范围内发挥党内法规应有作用。
这些由不同主体制定、适用于不同治理领域的制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筑治理轨道、共生保障合力、共推社会发展。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将其集中体现于与时俱进的党的指导思想之中,并据此作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制度性安排,这首先体现为在党章和宪法总纲中针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包括阐明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总目标和总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路线方针政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领导体制等。
(32)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为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比如,制定党的组织法规、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无疑应当基于正确把握党政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为党的领导提供坚强组织机构保障。究其根本而言,则是因为它是在党的指导思想科学指引下的正确建章立制,能够顺应并彰显立党治党兴党之道、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之道、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之道。不言而喻,我们不可能指望这些没思想不讲理的制度规定产生预期执行力,党内法规的理直气壮来自建章立制的顺理成章。
是因为依规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从严建章立制、从严执规执纪,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我们党治理好建设强。(一)国家治理不容党内法规缺席国家依据制度实行治理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之治要靠党规之治保障。第二,厘清党内法规与其他制度的边界。
总的来说,无论制定什么党内法规,总的目的都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是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张金色名片,也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评论留言